close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閩、粵、贛交界處,其中以永定縣和南靖縣最為集中,約有三萬五千多座,福建土樓­是以生土、黑糖、石灰建造的夯土建築(夯唸舂粢粑的"舂"),是從中原南遷的客家先民,為防盜匪所建造的堅固堡壘,不僅融入了強烈的家族及倫理觀念,在風水地理上更是講究­。接下來,就帶您一起到福建南靖及永定,一探土樓的奧秘。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客家土樓剪影(Hakka-tulou)

世界文化遗产-华安土楼

99.09.17廈門-漳州華安土樓群-1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
世界遺產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Zhenchenglou.JPG
福建土樓
正式名稱
英文名稱* Fujian tulou
法文名稱* Fujian tulou
基本資料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登錄類型 文化遺產
評定標準 文化遺產(iii)(iv)(v)
登錄歷史
登錄年份 2008年(第32屆
其他
官方網頁 UNESCO(英文)
* 名稱依據世界遺產名錄登錄。
** 地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劃分為準。

福建土樓[1]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餘座。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和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閩南人為主的漳州市,閩南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岩市。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2]

在70年代之前,流行「客家土樓」一詞,隨後調查研究,發現土樓並非客家人獨有,閩南人的土樓比客家人土樓還要多[3]。一些學者的研究顯示,在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福建之前,漳州的閩南人已經有土樓,土樓之根源在閩南漳州。把閩南土樓稱為客家土樓是不夠全面的,因此學界轉用福建土樓一詞概括閩南土樓和客家土樓。中國國務院文物局立福建土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有關單位也是以福建土樓一詞申報世遺的。不過最著名的土樓如振成樓、承啟樓、田螺坑土樓群的住戶是客家人。

2008年7月福建土樓46處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4]包括初溪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華安縣大地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及懷遠樓、和貴樓。

目錄

 1 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
土樓代
所在
分類 古建築
時代 清至近代
編號 4-172
登錄 1996年

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

土樓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陳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戶閩南。閩南許多圓形山頭,至今還遺留古代兵寨的遺迹。圓形的山頭自然不宜築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遺迹多呈圓形。這些圓形山寨便是圓土樓的原型。最初的圓形兵寨只有一層,後來逐漸演變為民居,為了節省耕地,便向高發展,成為多層圓土樓。客家系由中原遷移到閩南,帶來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衛需要,建立厚土牆,這便是最初最初是五鳳樓和方土樓的來源。由於圓形的土樓,可以用同樣長度的外牆,包圍著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層瞭望點的視野,比方樓寬闊,因此也被客家人紛紛採用。

1971年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卷四第三冊中,介紹了「最特別的中國民居」--福建省的客家民居[5][6]

1986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郎帶領十多人的考察組來到福建考察,回國後出版專著[7],舉辦展覽。他報告:「在布滿梯田的谷間,圓土牆的建築物,星星點點地散布在群山之間。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樣,環形屋頂漂浮蕩漾在煙霧之中。」[8]神秘的福建土樓於是為外界公眾所悉知。

1986年中國郵政發行了以土樓為圖案的「福建民居」特種郵票。

1999年美國蓋蒂保護所付所長內維爾·阿格紐(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土樓。他說:「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漂亮的與周圍環境協調的民間建築」[9]

2002年1月31日,中國國務院文化遺產委員會向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申報,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1689 「福建土樓」。

2008年7月6日 中國「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樓分類

按建築內部結構分類

  • 內通廊式土樓(客家土樓):土樓內住戶擁有從底層到頂層的單元,各從二層以上,各房間門前有環形走馬廊,每層有四五部公用樓梯。內通廊式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客家人聚居的永定縣,又稱為客家土樓,以永定縣湖坑鎮振成樓為代表。
  • 單元式土樓(閩南土樓)。單元式土樓各層沒有連貫各戶的走馬廊;土樓分割為一套套垂直單元,各單元有獨立的門戶,有獨立的庭院,有獨立上下樓梯[10]。單元式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閩南民系聚居的地區,又稱為閩南土樓,以華安縣二宜樓為其代表。

按建築外形分類

圓形土樓
方形土樓
橢圓形土樓
湖坑鎮的「福裕樓」 一座典型的五鳳樓。

土樓若依形狀分,約可分為圓樓、方樓、五鳳樓。另外還有變形的凹字型、半圓型與八卦型。其中,以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兩形狀並存。佔地面積達數千平方公尺且聚族而居的圓樓與方樓以簡單幾何形建築構築於山嶺狹谷之間,人造建物與週遭翠青自然景觀形成強烈對比。1980年代中國經濟開放後,以圓土樓與方土樓為主的閩南及廣東土樓景觀引起世界各國旅遊業注目。其中,若以上方俯視,更能顯現出來該建築圖樣的感動力。

  • 圓樓為圓形的土樓,閩南人稱之為圓寨土樓。其用途重於防衛,因此該名稱嵌「寨」之名。雖然該形狀的土樓不是最多,但是面積通常最為龐大。面積最大者甚至可達72開間以上。

通常圓樓的底層為餐室、廚房,第二層為倉庫,三層樓以上的所在才為住家臥房。其中每一個小家庭或個人的房間都是獨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連繫各個房間。這些設計,通常也是著重防禦功能。

  • 方樓是土樓中最為普及。該建物類型的特徵,是先夯築一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高大圍牆,再沿此牆擴展該樓其他建物。而擴建的制式規格通常是敞開的天井與天井周圍的迴廊。這些相同建造樣式的樓層堆積起來,最高甚至可達六層樓。最後使用使用木製地板與木造棟樑,加上瓦片屋頂,即成為土樓中最普遍的方樓。
  • 五鳳樓又名大夫第、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或筆架樓。其名雖同,但有些許差距。以兩廂房,一門樓等細部構造組成的該土樓類型,其特色是從外觀看去通常為三凹兩突,彷彿中國古時筆架。五鳳樓主要分布於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 除了圓樓、方樓與五鳳樓之外。以形狀分類的土樓尚有凹字型、半圓形與八卦型等種類土樓。凹字型土樓主要分布於閩南南靖、詔安。半圓形分布於平和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樓則偶見於永定、漳浦、華安、詔安、南靖和中國廣東東部。其中全中國最大的八卦土樓則為道韻樓

營造技藝

根據《客家土樓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徐松生所說,土樓用土「田間腐殖質下面一層泥土最好」,含水量宜在18%。整牆是整個工程中的難點,需要「傾斜一些」晒乾後才能垂直於地面。後期防水也非常重要。

著名土樓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
集慶樓外環。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五座圓樓和三十一座方樓,隱藏在青山綠林之中,遠離繁華的鬧市。西元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編號1113-001。

其中最大與最古老的大圓樓為集慶樓,建於明代永樂十九年(西元1419年),距今將近590年。集慶樓由兩層同心圓環組成,外環高四層,由第一層到第四層,分割成72間互相獨立的單元,共有72部樓梯;走馬廊也由木板隔開。內層高一層。

其中最年輕的是善慶樓,建於西元1979年,天井用花崗岩鋪成。

洪坑土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土樓振成樓。
振成樓的中西合璧祖堂。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有土樓四十多座,西元200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編號1113-002。洪坑土樓群包括:

  • 「土樓王子」振成樓,八卦形同心兩環圓樓,始建於西元1912年,佔地5000平方公尺。為煙草商林氏家族後裔所建。外環高四層,16公尺,每層有46開間,共184間房,對稱分布四套上下樓梯;外環走馬廊鋪上地磚、鑄鐵花式欄杆。內環高兩層,共32間房,左右兩部樓梯。振成樓內院祖堂,方形平面,中式攢尖屋頂,前有四根希臘式立柱,柱間西洋花瓶欄杆。西元2001年6月25日被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振成樓建有永定土樓民俗文化村。
  • 福裕樓、奎聚樓、光裕樓、如升樓、景陽樓、慶成樓、福興樓、玉成樓、慶福樓

 南溪土樓群

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新南村南中村南江村實佳村,有百餘座土樓,包括衍香樓、環極樓、八角樓、蛟塘土樓群等。

 高北土樓群

土樓之王承啟樓。
四環承啟樓。

永定縣高頭鎮高北村樓群包括:

  • 「土樓之王」承啟樓,四環圓樓,佔地5376平方公尺,四百間房。外環高四層,直徑62.6公尺,周長229公尺。每層72間房共288房,均勻分布四套上下樓梯。主環的屋頂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損壞外牆。二至四層走馬廊有瓦屋檐擋雨。二環兩層高,共80間房,每層40間。第三環一層高,32間房,用作圖書館。第四環是一道圍繞祖堂的迴廊。承啟樓中心祖堂有民國三十一年林森手題筆花廬匾額。承啟樓現住江姓57戶三百餘人。

清代康熙四十八年(西元1709年)竣工。西元1986年福建民居郵票圖案即依照此樓設計。

  • 承啟樓大門

  • 承啟樓內部

  • 承啟樓外立面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
方樓步雲樓大門。
文昌樓大門。
和昌樓內景。

田螺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田螺坑上坂村田螺坑,由一座方樓(步雲樓)、三座圓樓(和昌樓、振昌樓、瑞雲樓)和一座橢圓形樓(文昌樓)組成,方樓步雲樓居中,其餘四座環繞周圍,因此有「四菜一湯」之稱。

  • 文昌樓,橢圓形三層土樓,外長徑41.4公尺,外短徑30.5公尺,土牆厚1公尺。各層走馬廊以出跳代替出檐。

大地土樓群

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其中「國之瑰寶」「二宜樓」為國家級土樓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建成,樓內有壁畫彩繪952處。西元1996年12月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2]

  • 平和縣土樓、詔安縣土樓、漳浦縣土樓

河坑土樓群

位於書洋鎮河坑村,由十六座土樓組成。

裕昌樓

裕昌樓
「東倒西歪」裕昌樓。

「東倒西歪」裕昌樓,位於南靖縣書洋鎮下坂村下坂村土樓群,始建於元朝中期(西元1308年—西元1338年間)。裕昌樓是最高的圓樓。原由內換外環組成,外環高5層,直徑36公尺,每層50間房。底層後半的25間廚房有室內水井。傳說造樓時工匠與主人因誤會導致嫌隙,算錯尺寸,導致樓層歪扭,然而數百年不倒,令人稱奇。

土樓的防衛系統

花崗岩門框。
承啟樓的射擊孔。
集慶樓的介紹欄、村民規約欄與置於其下的「防衛土銃」。

土樓的外牆底層多由花崗岩石塊和大粒河卵石磊成,以三合土粘連,厚度一公尺至兩公尺,不怕敵人火攻;厚實的土牆,箭矢子彈不入,還可以抵擋炮彈。西元1934年國民政府軍包圍據守一座土樓的國內反叛軍時,曾炮轟土樓,十九發炮彈只在土樓外牆留下小坑[13]。石牆部分一般向下深築兩公尺,以防敵人挖地洞。外牆底部不開窗,十分嚴密。大門的門框由大塊花崗岩鑿成,大門用二、三厚的木板製造,外包甲。為防敵人火攻,大門頂部築有滅火水槽。土樓外牆最高層,四周設有射擊孔,土樓居民可以從射擊孔用槍械居高臨下射擊來犯的強盜或敵人。射擊孔外小內大,便於槍管左右上下移動。土樓的環形走廊,俗稱走馬廊,利於防衛人員和彈藥的調動。一些土樓如二宜樓,沒有走馬廊,代之以緊靠外牆內壁的環形通道,作為戰時人員彈藥調度。福建西南許多村落的土樓,更聚合成土樓群,形成聯防布局,易守難攻。土樓底層倉庫儲備糧食彈藥,可以維持幾個月。在緊急情況下,土樓內還有隱秘的地道,通往鄰近土樓或田野,便於居民撤退。

建造

土樓的營建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材料

就地取材,由紅壤(生土)摻上杉木、鵝卵石、石灰、細砂、竹片、糯米粉湯、紅糖、蛋清夯造而成。因此大型的土樓需要家境殷實的人家集數代人之力才能造成。

工藝

結構

一樓為廚房,二樓貯藏糧食堆放農具,三樓臥室。一樓、二樓不向外開窗。三樓以上才對外開窗。有的土樓在高處建有瞭望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遠之星--嘉聯 的頭像
    中遠之星--嘉聯

    『中遠之星』基隆/廈門旅遊團的部落格

    中遠之星--嘉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